“在国际国内疫情环境如此复杂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平安取得的成绩,我认为表现还是比较强劲的,管理层对这个业绩应该说还是满意的。”近日,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8月23日晚间,中国平安披露了中期业绩,2022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02.73亿元,同比增长3.9%;而去年同期,这一增速为15.5%。
谢永林自1994年加入平安集团,从基层业务员做起,可以说是平安的“老人”。采访中,他回顾了平安的发展历程并表示,当下的中国平安,正在面临着来自于内外部的3大挑战。
三大挑战
谢永林表示,中国平安正身处于第四个十年。第一个十年,平安建立了现代保险机制;第二个十年,着力发展综合金融;第三个十年,用综合金融+科技引领发展;第四个十年,则是综合金融+医疗健康。
同时,中国平安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谢永林认为,第一个挑战来自于行业,中国寿险业发展到现阶段,面临着深度调整的切实需要。传统的代理人、产品模式与现在的经济形势并不匹配,“正是因为这样,我们重新梳理了寿险的发展战略,就是为了应对现在寿险深度调整的格局。”他说。
在他看来,保险行业的空间依旧很大,只不过行业发展到现在面临了一些瓶颈,但突破瓶颈后,发展空间会更大。
第二个挑战是宏观环境,在目前的经济环境周期下,加之近三年的疫情,“让有些事推动起来不是那么的容易”。
第三个挑战来自于内部,“我们要做‘有温度的金融’,金融+健康,金融+居家养老,金融+高端医疗,体系搭建出来,必须要有精细的规划,强力的执行和迭代打磨;另外,利差收窄,整个利率环境降息,险资资产配置要穿越周期,银行要守住风险底线,还要扩展收入的来源。实现这些既需要商业模式的改变,也需要管理团队精准把握趋势、掌握动态、咬定目标、设计好策略、强力执行才能把事情做好。”他说。
2016年,谢永林从平安证券回到平安银行,成为平安银行的一把手,与此同时,他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平安银行调转船头,重新向着零售业务进发。
“6年来,平安银行零售战略从未改变,策略上不断迭代升级。”谢永林说,目前,平安银行正在持续推进以开放银行、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综合化银行相互衔接并有机融合的“五位一体”零售业务模式。
根据中国平安的中期业绩显示,银行业务对于集团的利润贡献度在持续提升,去年上半年占比为17.57%,今年上半年占比为21.24%。
“我对平安银行接下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无论利润贡献、资产规模贡献,还是银行本身功能的发挥等方面,平安银行都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在集团内部,团体综合金融、个人综合金融的‘根据地’都放在银行。”谢永林说。
险资配置关注持有型物业
另外,今年房地产行业的风险也给金融机构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平安银行的半年报也专门介绍了关于房地产的风险管理。
财报显示:平安银行承担信用风险的涉房业务主要是对公房地产贷款余额2980.2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0.97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1057.51亿元,全部落实有效抵押,平均抵押率 43.4%,97%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城区及大湾区、长三角区域;经营性物业贷、并购贷款及其他合计1922.69亿元,平均抵押率45.8%,96%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城区及大湾区、长三角区域。2022年6月末,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0.77%。
“平安银行关于表内外的地产敞口披露得非常的清楚,风险控制良好。”谢永林说,整体来讲,平安银行房地产开发贷的风险表现在行业里是比较健康的,一手楼按揭、房贷等也比较少。
“就保险资金来说,平安投资的商业物业都在长三角、珠三角,一二线城市,基本属于优质资产,平安的险资中,不动产配置比例并不高,同时我们也把方向调整为持有型不动产物业,作为低利率环境下险资配置的压舱石。”谢永林说。
在谢永林看来,房地产行业因其体量大、产业链长,仍然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房住不炒”的背景下,长期来看,改善性、保障性的住房需求还是会有的。
以上资讯内容是由第三方提供,转自第三方网站,纯粹用作一般参考用途,搜易并不保证所提供的第三方资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或适用性;亦不构成投资建议。